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发展史 未来汽车碰撞事故将消失
日期:2014-02-18 阅读:次
【中南汽车教育网 汽车资讯】20世纪以来因交通事故全世界共死亡2235万人,这个数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还多。道路交通伤害是全球人类第十大死亡原因之一,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180亿美元。于是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。
汽车碰撞安全技术发展史
在汽车最初发明的一段时间,汽车本身的安全性是不太重要的。因为早期汽车的马力很小,速度也很慢,奔驰的第一辆汽油发动机汽车,只有0.85马力,和现在的电动自行车差不多,而汽车的重量比自行车重多了,速度当然快不起来,时速只有16公里,而马拉松选手时速是20公里,博尔特跑百米的时候时速36公里,冲刺时能达到41公里。
所以早期的汽车也就不需要太多的安全技术,甚至连风挡玻璃都没有。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,汽车的马力越来越大,时速越来越快,到了福特T型车,汽车马力已经到了20马力,时速也达到72公里,汽车的普及率大大提升,交通事故和车祸也随之普及,汽车安全问题被提了出来。
汽车碰撞安全技术被动保护
最初的汽车安全,人们总是想办法把车造得结实一点,骨架强一点,钢板厚实一点,风挡玻璃做成夹胶钢化,局部钢化。用硬碰硬来解决汽车安全问题。
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车祸研究的增多,人们发现硬碰硬并不是最安全的,因为硬碰硬即使车本身没有被撞毁,车内的人因为承载过高的冲击力(G值),也会收到严重的伤害。
学过初中物理的都知道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,汽车在碰撞后速度从高速变成零,这个时间越短,加速度就越大,人受到的冲击力就越大,无论车做得如何结实,人体能承受的过载是有限的,要让人安全,就要减少人体所承受的冲击力。
于是Volvo在1944年提出了安全车厢的概念,提出了乘客部分的车厢做单独强化。奔驰在1951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,将整个车体分为三部分,前后做的相对比较软,在车祸时能够吸收撞击的动能,降低对车厢的冲击力,保证乘客的安全。
简单说,就是通过前后车厢变形延长撞击后速度从高速降低为零的时间,根据物理公理,速度变化一样,时间越长加速度越小,人体所受到的冲击就越小,人就越安全。